多彩貴州網訊 對食管癌患者而言,手術臺曾意味著三重考驗:頸部、胸部、腹部的三道切口,術后不敢咳嗽的憋悶,以及漫長的康復周期。但如今,遵義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的手術燈亮起時,一種“不開胸”的新技術正悄悄改寫這種困境。
從“拆墻修水管”到“精準打靶”的跨越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遵義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胸心外科徐剛教授、江齊昌教授、王輝教授專家團隊在積累了三孔、單操作孔等胸腔鏡手術經驗后,他們將目光投向了更微創的可能。傳統手術如同“拆墻修水管”,為了處理食管病灶不得不剖開胸壁,術后疼痛讓患者不敢深呼吸,極易引發肺部并發癥。而充氣式縱隔鏡技術更像“精準打靶”,只需在頸部和腹部開兩個小切口,通過內窺鏡將手術視野放大數倍,就能精準切除腫瘤、清掃淋巴結,全程幾乎不出血。
60歲的顏阿姨(化名)對此深有體會。她因心肺功能較差,傳統開胸手術風險極高,直到徐剛教授團隊為她實施充氣式縱隔鏡手術——避開粘連的胸腔,從縱隔間隙精準操作,術后第二天就能下床活動,呼吸功能幾乎未受影響。這種創新的手術方法,已讓十余名像顏阿姨這樣的患者受益。
這項新技術正為更多人打開希望之門,那么哪些患者能握住這把“生命鑰匙”呢,遵義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專家提示,一是早期或部分進展期食管癌患者,能以更小創傷根除病灶;二是心肺功能較弱的老年人,無需再因“耐受不了手術”放棄治療;三是曾做過胸腔手術、胸膜粘連的患者,可避開胸腔操作的風險;四是追求快速康復的患者,術后疼痛輕、恢復快,能更快回歸生活。
微創技術背后:醫者的堅守與創新
充氣縱隔鏡聯合腹腔鏡食管癌根治手術作為一種創新的現代外科微創技術,以其創傷小、疼痛輕、恢復快、心肺功能影響小等優勢,為食管癌患者快速康復提供了技術保障,也為食管癌的外科治療增添了新的治療選擇,更為心肺功能較差或胸膜腔粘連閉鎖的患者帶來了福音。
如今,充氣式縱隔鏡聯合腹腔鏡技術,正為食管癌治療注入新活力。這不僅是外科技術的突破,更印證了那句醫者箴言:真正的創新,從來不是天馬行空的異想,而是對每個生命需求的真誠回應。(胡欽)
一審:余旭
二審:王信 姚騰
三審:唐全壽
上一篇:時訊:云南省祿勸縣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綜合樓主體結構封頂
下一篇:最后一頁
X 關閉
X 關閉